首页 >> 正文
伏羲与女娲的传说
2019年03月01日
来源: 甘肃日报
【字号: 】【打印

    原标题:【溯源甘肃】始祖文化肇启陇上 伏羲与女娲的传说


女娲补天图

    在我国首都北京阜成门内大街有一座明代创修的历代帝王庙,庙内正殿景德崇圣殿供奉着中华民族上自古史传说时代下至清乾隆帝的历代帝王188位。这其中,伏羲以有史以来中华第一位“帝王”而位列正中。

    在人类从原始洪荒告别野蛮,进入文明时代之际,曾经历过一段开天辟地和英雄辈出的神话传说时代,这个时代在中国就是古史系统中的“三皇五帝”时代。三皇即伏羲、女娲和神农,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他们就是在鸿蒙初开时中华先民们辟榛斩莽、开物成务、肇造文明进程中脱颖而出的杰出代表和酋邦首领,他们前后相继,究天文,探地理,开人伦,共同开创了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华民族。因而,他们被中华民族尊奉为人文初祖。

    水有源,树有根,三皇五帝及其部族的源起之地和重要活动地域,自然就成为中华文明的肇启之地。在“三皇五帝”始祖序列中,伏羲、女娲、黄帝等古圣先王均出自陇上,他们的身世和事迹,既留存于千百年来的民间传说,又备载于典籍史传,还有相关遗址和考古材料相印证。可见,甘肃地区既是华夏始祖故里,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如伏羲、女娲始祖传说就是典型例证。

    A 羲里娲乡众多的始祖文化遗存

    根据古史传说和《周易》《礼记》《左传》《山海经》《汉书》《尚书序》《帝王世纪》等文献记载,伏羲之母华胥氏,在雷泽踩巨人足印有感而孕,“历十二年而生伏羲”于成纪。这种“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的感生神话,实际透露出三皇时代正处于由母系氏族的群婚制向父系氏族的对偶婚过渡的前夜,故而只知其母的伏羲自然成为第一位男性部族首领。又相传伏羲与女娲兄妹结为夫妇,繁衍了人类,所以,伏羲自然就成为华夏始祖。

    伏羲出生地成纪就是今天水市秦安县,也包括周边一带。也就是说以秦安为中心的天水地区,曾经是伏羲部族的主要活动区域,这里留存有大量伏羲女娲及其部族活动的遗迹和传说故事。天水市北三阳川的卦台山又称画卦台,相传为伏羲画卦处。这里地处渭河川谷,卦台山耸立渭河平川,渭河由西而东环绕卦台山而过,山川形貌恰似天然的太极图,伏羲在此仰观俯察而妙悟八卦,从唐宋以来卦台山就建有庙宇祭祀伏羲。卦台山近旁又有龙马洞、分(风)心石等与伏羲画卦和姓氏相关的遗迹。甘谷县白家湾乡的古风台,陇南市西和县的仇池山,相传也是伏羲的出生地。

    天水民间有悠久而浓厚的伏羲祭祀传统,每年正月十六伏羲诞辰日和夏至前后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公祭和民祭,坐落于天水市西关(原为伏羲城)的伏羲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为全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伏羲祭祀建筑群。当地百姓称伏羲为“人祖爷”,伏羲庙为“人祖庙”。甘谷大像山有太昊宫,明代重修。秦安县东的陇城镇,素有“娲皇故里”之称,现有女娲庙。民间相传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陇城至今还保存有娲皇、龙泉、凤尾等村名以及用女娲“风”姓命名的“风沟”“风茔”“风谷”“风台”等地名。史载在陇城镇北山上在汉代以前就建有女娲庙,秦安县北的玉钟峡,还有伏羲、女娲图腾形象遗迹的“白蛇碥”等遗存。

    秦安清水河谷地的大地湾遗址是一处从距今六万年以来就一直有人类活动的大型聚落文化遗址,其中在距今八千至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五个文化层,完整留下了从前仰韶到仰韶文化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时期当地先民文明演进的历历足迹,其一期文化因早于仰韶文化而被独立命名为大地湾文化。该遗存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黍作物标本、刻画符号、彩陶、地画、混凝土地面和宫殿式建筑,包括礼仪建筑和陶礼器的出土,是中华文明曙光初现的有力佐证。大地湾遗址在时间上与伏羲女娲时代相当,可旁证伏羲部族的文化创造和文明成就。此外,在甘谷县西坪乡石坪村出土的距今有5500多年历史的人面鲵鱼彩陶瓶,瓶面绘有墨彩“人面长尾”图案。被专家认为是我国“最原始的人面长尾形象,对研究华夏文明的起源及人类始祖的源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

    如此之多与伏羲、女娲始祖文化有关的遗址、遗迹和民俗与传说,交相印证天水乃至甘肃地区不仅是羲里娲乡、始祖故里,而且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 神奇的始祖创世传说

    关于伏羲、女娲身世和创世活动,自古以来不仅长期在天水民间和全国各地流传,而且题材异常丰富,形式多样,但实质内容则大体一致。主要有洪水故事、开天创世传说、兄妹成婚、抟土造人、女娲补天等故事。这些神奇优美和充满曲折与神秘色彩的传说故事,为我们留下了始祖创世和开创文明的传奇故事。在以上传说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开天辟地的创世传说和“造人”繁衍人类的故事。

    关于伏羲、女娲的创世传说,1942年在长沙出土的战国中晚期楚墓的帛书甲篇有完整记载。帛书的内容大意为:在天地还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时,先有伏羲、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子四人成为四时之神,他们开辟了天地,是因为懂得万物参化的法度。为此,他们跋山涉水观察山川自然,并疏通山陵,使山川与四海通气,协和阴阳,使天地星辰有序运转。当时没有时序日月,他们制定历法,让四个儿子轮流协理和代表四时。又过了一千数百年,帝俊生出日月,从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又造了天盖,使它旋转,用五色木的精华加固天盖。炎帝又让祝融助四神奠定三天四极,敬事九天,以求太平。帝俊又制定日月运行的规则。后来,共工又制定十天干、四时和闰月,分一天为宵、朝、昼、夕,立法更为准确。于是,百神司职、日月有序、风和雨顺的世界形成了。

    再如脍炙人口的女娲补天的故事也是创世传说,《淮南子·览冥训》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伏羲、女娲兄妹繁衍人类的故事,在古代文献中就有完整的描述:据《独异志》记载,“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娶妇执扇,象其事也。”伏羲、女娲兄妹结为夫妇后,人类由此得到繁衍,而后世中国人结婚女子盖盖头的习俗,可能就源自女娲“结草为扇,以障其面”。

    《风俗通》对女娲“造人”还有另一种说法:“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者,絙人也。”

    先祖“造人”故事虽有不同的版本和多种的情景与途径,但其作为繁衍人类的实质则是一致的。

    C 肇启文明的文化创造

    随着伏羲部族人口繁衍和发展壮大,其部落沿葫芦河、渭河流域渐次向东和向南迁徙,到达中原大地、四川盆地、南方各地和云贵高原。并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市)。经过一个漫长时段的交融和渗透,黄河中下游和西南地区的许多部族被逐渐征服和兼并。

    史称伏羲氏之后为女娲氏,“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袭庖牺之号。”伏羲及其十五代继承者生活的漫长时代,就是伏羲时代,在长达千年以上的时间里,伏羲部族有众多的发明和创造,主要有画八卦、造书契、取火种、作甲历、结网罟、制嫁娶、创礼乐、设九部、制九针、立占筮等等。这些发明创造中,八卦、书契是符号和文字的初创,标志着结绳记事时代的终结和文字书写时代的来临;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当是对对偶婚制的确定和规范,是婚姻制度的巨大变革和进步;取火种学会用火,结网罟捕猎和打鱼,取牺牲以供庖厨,教民熟食,制九针疗疾等,既提升、扩展了生产领域与生存能力,也大大改善了先民的生活,告别了野处穴居、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作甲历、创礼乐和立占筮规范了生产生活、人际关系和社会运行,并具有了趋利避害的预测能力;设九部、置六佐、以龙纪官则是画野分疆、分部管理民众和设立官职的萌芽。这些贡献涉及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的诸多方面,因而,中华文化追根溯源,大都创始发明和导源发祥于伏羲及伏羲时代。

    伏羲发明的八卦,是伏羲及其部族在生活实践、生产探索过程中,对自然世界、人类社会和万事万物之规律、法则和成因进行认知、归纳、总结和解释的产物,也是中华先民善于理性思维和抽象表达的智慧结晶,“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反过来,八卦产生后又成为他们进一步认识大千世界的万能钥匙。由八卦到六十四卦再到周易而形成的易学体系,闪耀着阴阳变异、辨证思维和中和包容的智慧光芒,千百年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对中华民族心灵成长、精神塑造、性格养成、价值观念、思维模式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八卦或者说易学文化就成为中华本源文化根基所在。

    史称伏羲、女娲人首蛇身,这说明伏羲部族最初以蛇为图腾。随着迁徙和部族间的大交融,伏羲氏将渐次征服和结盟的各部落图腾也部分地融入蛇图腾之中,从而形成了以蛇身为基础,附加牛耳马齿、鹿角虾须、鱼鳞蛇身、狮鼻虎爪的多图腾组合的龙图腾。龙图腾由生物性的蛇复合、混血成为虚拟生物的龙,正是伏羲部族征服融合各部族走向文明强大在上古图腾崇拜上的典型体现。这种图腾崇拜习俗和文化心理世代传承,因此,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龙有着不可替代的牢固地位并代代相传。于是,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龙成为中国人的象征,成为中国文化最伟大的标志。可见,伏羲氏又是中华龙文化的开创者。(特约撰稿人 雍际春)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565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