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吃晚饭的时候,收到一条张爽的微信,她发给我一张“好友纪念日”的截图。
9年前的今天,我们成为QQ好友。
自从张爽在老家当了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好久都没聊过天了。
我问她,过得如何?
她说:“上班也咸,下班也咸,整个人就像一条咸鱼。”
以前的张爽,人如其名,性格直爽,雷厉风行,喜欢尝试新事物,十足的元气少女。
可是现在,据她形容,不仅现在看不到一点希望,未来也可能会无休止地消沉下去。
在我考工作进入体制那年,她一个人去深圳闯荡,像是带着千军万马战斗,遇山开路,遇水搭桥。
可是生活不到半年,却因为物价高、房租贵、生活成本负担不起,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回乡的旅程。
一线城市容不下肉身,三四线容不下灵魂,这句话用在她身上很贴切。
如今倒是回来了,可以因为工资低,没什么积蓄,她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她开始怀念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了。
高峰期地铁里的味道,合租房里发出的噪音,才有奋斗的感觉。
光是想想清晨的朝气、奔跑的速度和熊熊燃烧的欲望,就觉得十分美好。
就像李娟在《冬牧场》里写过的一句话,
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Part
2
和张爽一样,在小城市里容得下肉身但找不到灵魂的人,还有谢炽。
人家都说小伙子从来不怕冷,是因为自身带“火”,年轻有为的谢炽,名字里还多带了一个。
他喜欢大城市的公共意识和契约精神,喜欢做事之前明码标价和坦诚相待,这让他在大城市里生活得更加自在。
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却发现:
这里的人情值钱、人脉值钱、权力值钱、关系值钱、资源值钱,只有人不值钱。
是的,只要你真正努力过,再惨也不过是大器晚成。
从象牙塔里出来两三年,说没有中年危机,那是假的。
那种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养不养得起一个家,会不会被社会所淘汰的不安感,总会在你奔三发福的路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在大城市体验一番,你不会知道人可以为了生存修炼成什么模样。
也正是因为留在北京,谢炽这种技术型人才才会有用武之地。
那些害怕去大城市闯荡,而留在家乡小城的昔日同学,有关系的谋个一官半职小富即安,没背景的还在销售行业摸爬滚打。
相同的是,大家都会变成中年男人,然后切身体会张爱玲说的那种孤独——
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Part
3
我有一个今年即将毕业的读者,已经跑到北京找虐了。
光房租就是她在学校一个月的生活费,和房东磨破了嘴皮,才得到“押一付一”的优惠。
她每天得提前两个小时起床,化上精致的妆容,然后去坐早班地铁。
下班后,为了错开拥挤的人群,只能拖着疲惫的身子晚点回家。
据说,她住的那个城中村,晚上还没有路灯……
听到她讲这些,我都不忍心听下去了。
但是她却不觉得苦,因为在她看来,生活是美好和现实交织下的产物。
大城市立足难一些,但胜在做梦容易,小城市立足很安稳,但梦想容易夭折。
她说:
“我不想20多岁就泡着枸杞菊花茶,从此岁月静好。人最怕一生碌碌无为,还说平凡难能可贵。”
总有人会说风凉话:
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那么拼命,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
我想,她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
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
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
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Part
4
很喜欢反裤衩阵地在他推文中说的一段话:
我们这一生的最大理想,不就是把自己过好么?
不再重复上一代的模式、不必依赖任何人的施舍,按自己的喜好不断修正自己,将原生家庭、成长挫折、社会现实对自己的影响降到最低,最终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身边有很多同行,都纷纷辞职离开体制全职写作。
如果顺利的话,我今年也会辞职,趁只有27岁去大城市闯荡一番。
尽管我不喜欢做个战士每天都活得像打仗,也不喜欢在人潮拥挤中踽踽独行。
但我已经受够了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日子,我得为了自己的梦想全力以赴,再任性一次。
有人说,大城市就是一台榨汁机,榨尽了异乡人的青春。
反正我也没青春了,大城市于我而言会是一座熊熊燃烧的丹炉,说不定就炼出了三头六臂,百变神通。
抱残守缺过一辈子,终究不是明智的选择,是该去外面的世界好好看看,让它赋予你更多的能力,更开阔的视野,更强大丰盈的内心。
人生到了下半场,敌人只剩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