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视角回到蜀地,看看汉国中期的著名将领。常看《三国演义》的朋友也许对汉国中后期的人物比较熟悉,主要有马忠,邓芝,张翼,廖化,姜维,诸葛瞻等人。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同为汉国中后期的著名将领,那就是王平。根据《华阳国志》的一段评价“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一:投降至蜀,力谏马谡
王平字子均,是巴西宕渠人。他小的时候因为被寄养在了一位姓何的人,所以原来叫何平,长大后恢复了自己原来的姓氏叫王平。他曾经和杜濩、朴胡等人在洛阳当官,还跟随曹操一起讨伐汉中。但是在汉中争夺战中,王平投降了刘备,于是刘备封他为牙门将和裨将军。
建兴六年的时候,他属于马谡部队的先锋。众所周知马谡在街亭之战中将兵马驻扎在山上,在驻扎之前全军都有意见,王平感觉到军事失误后连连劝谏马谡希望重新扎营布阵,但是马谡依旧我行我素,最终导致街亭之战大败而归。
在街亭之战马谡军队溃散时,王平所部非常冷静,他知道部队如果跟着一起溃散会对全军受到更大的伤害。于是他率领一千多人,组织起来以后击鼓呐喊,张郃看到这个情况以后认为马谡军队有伏兵,于是张郃就被王平骗了没有继续追击。王平看到张郃军队的进攻缓慢下来以后,慢慢地收揽部众,循循渐退,以他最大的能力尽可能减小部队损失。
败军撤回以后,诸葛亮斩杀了马谡和张休,李盛等人,并将黄袭的兵权罢掉。由于王平在整个街亭之战的良好表现,于是被升为参军,统领五部军马并料理军营的内事,官位上他被升为讨寇将军,并封为亭侯。
二:北出祁山,统军汉中
建兴九年,诸葛亮继续他的北伐事业,王平在那一次战役中被安排在镇守南围地区。当时司马懿与诸葛亮针锋相对,命令张郃进攻王平所部,这一对老冤家再次会面,但是王平在军事方面也有一定造诣,在张郃大军压境时稳固防守,没有给张郃一丝机会,在局部战场并不占劣势。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在大军回朝时,魏延在军中作乱,以王平为首的平乱小分队成功的将魏延所部打败,魏延最后被马岱成功斩杀。
在魏延作乱风波后王平升为典军和安汉将军,辅助吴懿镇守汉中,不久后就被封为汉中太守。
碱性食物年的时候,升为安汉侯并且正式替代了吴懿的位置,一个人管理汉中大小事务,自此王平的地位凸显。
延熙元年,王平曾经跟随蒋琬去了趟沔阳,在军中任前护军,在蒋琬府中做事。
延熙六年蒋琬回到了涪陵,后来封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继续回到统帅汉中的任上。
三:击退曹爽十万大军,智勇双全
延熙七年,魏国的大将军曹爽率领步骑兵十多万进军汉川,并且行军速度极快,前锋已经到达骆谷,军情十分紧张。此时汉中的守军还不满三万,虽然救兵必至,但是短时间需要独自死守一段时间。无限紧急的情况下如何分配防守和预测防守重点成了首要任务。
魏军来势汹汹,很多武将都认为本方兵力不足,应该放弃关隘,死守两座大城。等对方有针对性进攻以后,再调派涪陵的兵马将阳平关偷袭回来最终瓮中捉鳖。但是王平却认为汉中和涪陵太遥远,如果轻易放弃汉中的关隘并不明智。应该先派遣刘护军和杜参军屯兵兴势,自己为机动部队。如果敌人分兵进攻,自己则率兵救援,只要死守一段时间涪陵的援兵到达就可以平安守住。
虽然当时各位将领和王平意见并不太一致,但是汉中的护军刘敏支持王平,于是全军就按照王平的战略思想行事。最后魏军的进攻计划和王平预想的一样,在汉军拒守阳平关成功后,借着涪陵援军一道,反攻魏军,曹爽率军撤退。汉中之困解围。
当时汉国邓芝主要镇守国家的东面,马忠镇守南部,王平管辖北境,这三个人的铁三角保卫了汉国安宁好多年,他们三个人也渐渐被天下人所知。
四:不善文学,过于谨慎
王平一生都献给了军旅当中,他却不识字,能够认识的也不超过十个字。但是王平能够口述让别人代笔写书,而且内容也都有一定道理。王平学习的方法就是让别人念史书,自己来聆听。王平虽然学问低但是能够理解内容大意,并且阐述交流也不无道理。
王平遵守法度,为人一丝不苟,从不打妄语,即使从早上做到晚上,他都非常注意自己的坐姿,从不开玩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但他也有不足的地方,根据记载他有时过于不自信,常常会做出让人看出不自信的事情。
延熙十一年王平去世,他的儿子王训继承了王平的爵位。
在《三国志》中记载王平的事迹其实只有这些,并没有《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么丰富。
综上所述王平最早是在魏国帐下,在汉中之战时投降了刘备,并且不断被重用。在诸葛亮北伐前期还常常扮演某一军队前锋的角色,但是在北伐后期王平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统领局部战争。诸葛亮去世后,他治理汉中井井有条,曾抵挡了曹爽十万大军的针对性进攻,在军事活动里起到了重要的决策作用。他和邓芝,马忠三个人一起保证了汉国三面边境安宁一时。